暴露在潜在的有毒化学品⽓体环境时,必须有效佩戴合适的呼吸防护!
危险化学品企业涉及到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的使用,员工在作业活动中经常暴露在危险化学品的场景下。如何保护员工,避免被有毒化学品伤害——尤其是在有毒气体或者蒸汽环境中,避免员工突然暴露于超量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,从而发生中毒事件,这是需要我们安全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风险点。
2025年3月20日,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号甲类生产车间2-硫基-4-甲基-5-噻唑乙醇生产线缩合釜冲洗过程中发生一般中毒事故,造成1人死亡。
● 事故工艺:
➢ 生产过程主产物:2-硫基-4-甲基-5-噻唑乙醇、氯化铵。
➢ 副反应产物及其他的残留物:二硫化碳、硫化氢、氨气、二氧化碳;乙酸乙酯、γ-乙酰丁内酯、碳酸氢钠、盐酸。
➢ 事故发生在R1105B缩合釜反应完成、物料转移离心机后,反应釜冲洗操作过程中。缩合釜冲洗目的是冲洗缩合釜内的残料。
➢缩合釜冲洗正确的操作步骤是:
1)缩合釜下料完毕结束后,进行氮气置换,使用真空泵将缩合釜抽至真空为-0.09MPa,然后开启反应釜氮气阀门,把釜内负压补至常压状态;此操作来回置换三次,将釜内的有毒气体环境置换干净;
2)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,在打开真空阀门(通过废气微负压避免有毒气体外溢)的情况下,开启缩合釜人孔盖,确认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无报警后,开启自来水阀门,对反应釜内残留固体进行冲洗操作;冲洗结束后,关闭人孔盖。
● 事故过程:
➢第一次冲洗作业:外操在进行离心机操作时,发现缩合釜R1105B釜有积存的固体产品,外操A在5:07分进行了首次冲洗作业;
➢第二次冲洗作业:入职8天、经过三级安全教育、还在师徒带教阶段的外操B,在5:18独立打开R1105B人孔盖,打算进行冲洗作业时,吸入釜内残留的有毒气体CS2和H2S等混合毒气后,中毒倒地,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。
图1:事故缩合釜R1105B
● 直接原因: ➢ 外操B在未佩戴防毒面罩、未携带便携式气体报警仪的情况下,打开反应釜人孔盖,吸入硫化氢、二硫化碳等混合气体,导致中毒死亡。 ● 间接原因: ➢ 培训教育不足:外操B仅入职8天,作为离心岗位新员工正式上班才3天,在未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、未对岗位存在有毒有害因素辨识情况下,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,违章进行缩合釜冲洗作业; ➢ 化学品毒性认知不足:H2S和CS2,作业现场没有设置有毒气体探测器和有毒气体安全警示标志; ➢ 安全监管不足:事故调查组调取了该公司2025年3月1 日至事发时全部的35次缩合釜开启作业记录监控录像,发现有28次操作人员未按照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。公司长期存在员工违反操作规程、未按照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缩合釜清理作业的违规行为,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员工的违规操作。 ● 根本原因: ➢ 外操B冲洗缩合釜残余物料时,未按要求对缩合釜进行氮气置换,将釜内的有毒气体环境置换干净。 图2:H2S在低浓度时具有臭鸡蛋气味,在高浓度时由于嗅觉迅速麻痹而无法闻到臭鸡蛋气味 ■ 应按照《GB/T50493-201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》设置有毒气体的检测装置: ➢ 《高毒物品目录 卫法监发(2003)142号》的气体或蒸气; ➢《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8部分:急性毒性》GB30000.18-2013标准中急性毒性危害类别为1类及2类的急性有毒气体; ➢ 氨、CS2和H2S均为高毒物品。 ■ 有毒气体检测装置的报警值设置要求: ➢ 有毒气体的一级报警设定值应小于或等于100%OEL, 有毒气体的二级报警设定值应小于或等于200%0EL; ➢ 当现有探测器的测最范围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,有毒气体的一级报警设定值不得超过5%IDLH, 有毒气体的二级报警设定值不得超过10%IDLH。 ■ 有毒气体检测装置的报警值OEL的选择优先级: ➢ 当该介质有MAC值时,首用MAC值; ➢ 如果该介质没有MAC值,可采用PC-STEL值; ➢ 如果没有PC-STEL值,可采用PC-TWA值; ➢ 如果没有OEL值,则可采用该介质的IDLH值。 ■ IDLH(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): 可扫码下载文件《GBT 18664-2002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、使用与维护》查阅: 或前往该网址进行最新数据查询: ■ OEL(职业接触限值): ➢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-TWA; ➢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-STEL; ➢ 最高容许浓度MAC; ➢ 如果化学品具有MAC数据,一般情况下没有PC-TWA和PC-STEL的数据。 ■ 有毒气体环境呼吸防护PPE的选择 以3m呼吸防护产品选择方案为例(非广告): 链接:https://sls.3m.com/selectresultstype 图3:滤盒的选择和使用寿命计算 ■ 操作人员独立上岗能力评估: ➢ 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》企业新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的三级入场教育: 从事故过程可以得知,该公司的三级入场教育过于“走形式”,72学时的三级入场教育就需要9个工作日,再加周末休息等因素,员工B的72学时的三级入厂培训尚未结束,就“独立上岗”; ➢ 《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》(安委〔2012〕10号)第(十)条:高危企业新职工安全培训合格后,要在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带领下,实习至少2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……要组织签订师徒协议,建立师傅带徒弟激励约束机制; ➢ 《关于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》(应急〔2019〕107号)第(二)条:要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师带徒制度,出徒后方可独立上岗; ➢ 除法规要求的各种要求外,企业应该执行部门岗位清单、岗位关联的SOP、EHS、QA等部门管理相关要求的《岗位能力矩阵》,对员工开展只对行的岗位技能培训,只有培训考核合格,掌握岗位技能后,才能独立上岗。 ■ 化工行业内,对于作业活动,应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(简称JHA)进行风险辨识: ➢ 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管理人员、班组长、特别是一线岗位人员参与到危险源辨识、分析工作中; ➢ 针对作业活动/设备设施,采用合理的辨识方法对每个作业活动及作业步骤进行危险源辨识、分析; ➢ 岗位危害评估应包括职业病危害相关风险; ➢ JHA评估过程中,需要有生产现场的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一同参与其中,这样才能充分识别到现场的正常作业和非正常作业,以及各种场景下的危险。 图4:化工企业风险评估需要开展识别的内容和方法 图5: JHA分析除了作业风险外,还需要包括中毒风险及职业病危害的评估 (表格来自于网络分享资料)